发布时间:2017-05-19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EPC模式即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主要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阶段实行全过程或部分过程的承包。其具有层次分明、责任明确及灵活多变等优点,且合同总价和工期固定,有利于控制费用和进度。但在EPC模式下,业主不能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且工程造价水平偏高,同时加大了总承包商的管理风险。
2016年,住建部就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完善工程总承包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工程总承包能力和水平,加强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组织和实施,以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推广工程总承包制,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还提到,政府投资工程应完善建设管理模式,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同时要求,按照总承包负总责的原则,落实工程总承包单位在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此外,在EPC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将EPC合同拆分为“工程设计、设备采购、材料采购、施工安装、试运行服务”等数个独立合同的现象,这是因为设计、采购、施工的性质不同,同时EPC合同拆分可为合理纳税,并能有效避免双重征税情况发生,从而降低成本。
进行EPC合同拆分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拆分后所有合同均为业主与总承包商签署,二是如施工合同等由承包商签署,如采购合同等由承包商的子公司签订。虽然表面看仍是单一责任制,但这样会产生工期、责任限额等风险。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时,应提前做好税务规划,避免合同拆分后引起的各类风险。
而在建筑新形势发展下,还常提到EPC+PPP模式以及EPC+BOT模式。
EPC+PPP模式
所谓EPC+PPP模式,指在采用PPP模式建设运营的项目中,政府在依法选择PPP模式下的社会投资人同时,确定项目的建设工程承包方,以避免“二次招标”的操作方式。而在该模式下,施企应明确自身作为PPP项目投资人的身份,并承担相应风险。同时,在投标过程中,无论施企是从工程承包方角度还是从投资方角度考虑,均须在投标时明确,否则会在与项目公司签订施工合同时产生争议,从而导致产生损失。
BOT+EPC模式
BOT+EPC模式是通过工程项目公司的总承包模式解决设计、建设、采购、试运转整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使工程项目实施获得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效果。但由于该模式使用总包报价的特点,总承包商会一定承担等风险,包括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等。因此,总承包商应确保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有效运转,并做好质量安全的事前控制和全过程控制,同时以合同为主线严格实施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合同管理,从而降低总承包商的风险。
采用EPC模式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施企成功转型重要途径,而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认识EPC模式的重难点,认真分析其中的利弊因素,同时应建立适应性的项目组织,以将工程总承包的风险降到最低,并加大施企的竞争力。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装配式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