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交流

解读建筑营造的信息化革命之二:云计算

发布时间:2019-10-31    

大数据、云、物联网、人工智能、BIM,这一系列的新词成了今天中国建筑产业的最夺人眼球的组合,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或理念基本上就是这些了,只需要外加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以往非常不同的是,在未来一个时期,创新的信息科技将会成为“中国建造”的标准组织部分,土法盖楼也要鸟枪换炮了。


本文是系列文章之二,探讨云计算的相关技术与传统建筑产业的关系。虽然建筑类企业已经大量采用某种云服务,如租用云空间作为系统服务器端存放地、软件公司利用云平台提供SAAS服务等等,但是传统建筑产业整体上仍然还处于“不知所云”的状态。而云计算在近年来已经势大力沉地改变着整个IT生态圈,凡是有信息化的地方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云的影响。可以说,凡巨额投入的创新技术投资基本上都会以云平台作为起点,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照顾单机版软件用户了。本文所举实例多为2015年咨询项目上所作,现在才没几年,云平台作为门槛就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如小库科技的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平台,这个发展速度即使在信息革命的历史上都可谓是无与伦比的,期待本文所述也将会很快落伍。


最近几年来,基于BIM的云计算平台发展也很迅速,在技术和商业的成熟度已达足够可以探讨若干种商业模式的程度了,由于BIM模型具备了对于建筑设施的较为理想的数据表述能力(构件级数据),因此我们参考BIM模型常用的数据颗粒度分级体系,来分层次地探讨这些可能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平台按规模划分等级探讨


本文探讨的每一个层级都需要一个超级大的云平台(软件+硬件),用于存储和处理建筑的信息模型,且有海量的模型会被用户上传,目前全球市场上还没有现成的此类平台,更不用说商业运作。


欧特克的BIM360是最接近的平台,服务器都在国外,在欧洲部署一次的成本就达数亿,而中国的云又是不同于世界的独特的云;谷歌地球平台所搜集的三维模型库,国内建筑约有数千;报道中的天津BIM天河云服务器机房算是一个硬件平台。阿里天猫的家居建材板块曾短期采用过一个与Autodesk美家达人(中国区的这项业务已经卖给了居然之家,居然之家也是阿里参股的)极为相似的网页版三维家居设计软件,能够直接与天猫的数以万计的产品库直接对接,从而可以将已经高度成熟了的互联网和电商盈利模式引入。当然,美家达人在商业上还未达到成功,倒是Autodesk的另外一个为Revit收集族库的Seek网站已经开始出现互联网广告效应(Seek已经转让给BIMobject网站)。近年国内多家装饰公司大举投资BIM技术(互联网家装),在装饰领域已经出现了若干个类似平台。


要实现符合本文所探讨的云平台非常困难,其开发和运维预算都在亿级以上,且此种投资所需要的核心团队人员目前在国内更是奇缺。


01 轻量级


最符合本级别的案例就是谷歌地球项目,在收购SketchUp软件的那几年,全球用户上传的建筑外观三维模型数以万计,后来也允许各类建模软件上传(SU后来又被卖给了天宝)。国内也有类似的做法,如杭州阿拉丁的eDushi三维城市景观平台,这个“徒步测量+定角度显示”的建模策略很有效,虽相比于Google地球那种社会化的方法略显笨拙,但在中国的技术人力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却是可行的。另外中国的各家地图网站都已经有建筑外轮廓几何形体的简易模型,少数已经开始针对重点枢纽建筑进行细部建模,包括分楼层模型等。


在软件开发技术上,除了显而易见的几何侧面之外,所有这些案例的数据都是用关系型数据库来描述的,因而还都是GIS大尺度地理级的思路,并未真正进入BIM的微观尺度的建筑构件级,因为那是必然需要复杂的要分门别类管理的对象式数据库技术的,传统的“GIS+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几乎不太可能做得到。这需要从底层开始重新设计。


这个层级的盈利模式无疑是彻底互联网化的,它可以为全社会大众服务,其浏览量是互联网级别的,因而具备互联网广告、行业资源整合等收益来源。在互联网盈利模式已经较为成熟的中国当代,这个可能性已经开始凸显出来。


02 中级


美家达人等产品在技术上已达中等级别,即建筑构件级的三维模型和数据,虽然只是家庭装饰所涉及到的较为少量的构件对象,但其与互联网盈利模式的结合致使本级别的商业模式出现可能性。正是因为家装模型涉及到千家万户(toC,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本身就是一个普及性的题材,才得以可能与互联网盈利相结合,这一点是小众的工程模型所无法企及的。


类似的,住宅新楼盘使用三维模型售楼也很普遍了,虽然其与云技术没什么特别关系,但考虑到这个领域的云数据实际上已经相当丰富了,以搜房网、安居客(已被58收购)等传统数据型的互联网公司为代表,无疑他们已经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了,只待与BIM模型的结合了。就像天猫的产品数据库之于美家达人一样,搜房的楼盘数据之于家用工程级的BIM模型将会产生怎样的市场效应,前景可观。可以想像的应用包括:住家产品的销售、维修维护、生命周期管理(无论是小区公共物业还是住家内部空间环境,如小水滴长租公寓)、居民生活O2O服务等等。


中国的非住宅建筑领域(英文capital facility)规模之大,应可以塑造一批类似于住宅领域的互联网效应的企业,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基于办公建筑的互联网题材在被实验,如毛大庆学习美国Wework的创客空间和SOHO中国的3Q。Wework也在大踏步地融巨资和互联网化,也许它本身就是互联网性质的,要把所有的工作空间都wework-ify(即wewework式的)。


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之外,其传统商业模式内部也可能孕育新的商业机会。无论是租售物业还是自用物业,其管理当局(前者是building management即相当于国内的物业,后者是FM)都有着较为统一的简单盈利模式:收取服务费,且规模巨大。国内进入亿元俱乐部的非住宅物业公司已有成百上千家,上市公司纷纷出现,其建立供内部客户使用的局域云的努力一直在持续。以上海浦东金桥开发区的工业物业JFM为例,其曾经尝试利用BIM+FM的云技术平台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作为行业领头羊的商业物业公司万达商业管理公司(已被花样年收购)和住宅物业公司万科物业(已开办FM服务业务)也都大力建设云技术平台管理其物业,招商局物业更是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巨资。


最后,美家达人不仅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它还提供了后端垂直深入的收费模型利用技术,如云渲染。这个做法类似于BIM360的能耗计算等建筑效能分析(来源于PC版本的Ecotect)。这些都是工程级的传统商业模式,即按照某种工程应用来制定收费标准。这是弥补互联网商业模式在较为小众的工程领域的盈利不足而必然导致的结果。还有Plangrid刚刚被Autodesk收购就并入BIM360平台,以一种全新的面向工程项目(toP,project)的成功的商业模式与BIM技术正在整合。


我们建立这个分级讨论的方法也是为了更好地识别和分析这些盈利模式,及其与技术的关系。这个能够收费的工程应用是中级不同于轻量级的显著特征,轻量级上也有类似做法,那就是卖数据、而且必须是海量数据,而中级的卖数据(与计算能力)则是在单个工程项目上就可以建立盈利模式的,若海量工程项目齐聚一个云平台,那么仅利用系统自动生成的benchmark对标数据就会是质量极高的、同时价值巨大的应用,典型的如美国Arol等人创立的全美工程造价数据库系统R.S.MEANS,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几何形体的古老的造价数据平台,其价值相当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事实上已经作废了的定额体系×1000倍;类似的还有IFMA的北美FM Benchmark数据库。已经有一定数量的BIM软件可以直接对接MEANS数据库,这种做法在不远的将来一定是全部云化了的,且具备很好的盈利模式。


03 重量级


显然,这是一个完全的工程级领域,目前尚无成功的商业模式案例,可能由于投入巨大、技术水平要求极高,于是连摸索尝试都极少。在这个层级上来看,就连BIM技术在国内的成熟度远远不及阿里云、腾讯云所达到的,所以这方面想要成熟,其力量薄弱点不在于云技术,而在于BIM的开发技术。


在中国的建筑工程领域,传统工程应用得像样的SAAS产品都还没有呢。二十年前PC电脑和CAD在建筑行业才刚刚普及,SAAS模式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管理等产品级开始不断涌现了,但无一成功,就连Autodesk的工程协作产品Buzzsaw在中国都完败了(现在已关闭,并入BIM360平台)。相比于BIM云平台来说,这些还都是较为初级的云产品。拿数据信息共享这一件事来看,国内较为先进的上海城建档案馆迟至2003年才建立较为规范的工程竣工归档规范,收录的卷宗也不过几十万,至今还没有收录CAD等电子文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建筑业的极低信息化水平运作。显然,这与业已充分进入与西方同步的信息化时代的移动通信领域相比,建筑信息化领域还身处史前时代。


但时代的需求已经迫切地要求其充分地实现快速工业化和信息化,乃至两化融合。国家级的统一不动产信息平台已经开始建设,上海正在强制对建筑工程实现BIM化、住宅装配化、蓝转白(晒制的蓝图技术转电子版)。鉴于构件级知识库技术BIM乃是建筑设施行业的颠覆性变革的一场社会运动,其技术革新的不是一两个传统工具、而是整个产业链本身,那么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一次的BIM云计算商业模式的建立,其所在的商业公司很可能会成为新时代的主角。这个云平台可能会有效利用全球最大规模的低成本的建筑工程技术人群(但是他们又缺乏协作能力、需要一个系统来管理)所释放出来的几乎是无限的产能,例如电子商务/社交网络领域上一次成就的是淘宝、再上一次是QQ。


在此重量级的BIM应用上,以目前的行业状况,许多应用很可能是无法实现单点价值突破的,于是迫切地需要大面积的突破,云端的商业模式就自然被浮现在人们面前。由于彻底的参数化、数字化的技术的优越性,BIM工程模型若能够在此重量级层面上获得哪怕是少量的突破,也很可能将会同时收获在前两个层级上已经获得成功的商业利益。可以看到的摸索如IBM正在将其大型FM系统Tririga、ARCHIBUS将其软件尝试云化,国内领先厂商广联达、鲁班将其部分产品纷纷进行云化,Autodesk的云战略大转型导致传统CAD产品、销售模式都将会彻底云化,更不用说BIM360这个潜力巨大的云平台,还有万达和万科为代表的开发商自建的全国性的工程项目的工程数据内部云平台。


小结


上述分级探讨主要是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用于分析建筑工业云计算相关各方面的各种对象,尚不能达到很好的指导实践的作用。


考虑到云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上述实例每过一两年就可能会时过境迁。互联网资本越来越强大,也可能为行业带来极大的变数,如最近的产业互联网的提法,才刚刚提出,很快就会有原型问世。以一张网笼罩着传统产业,改造整个传统生产方式的做法已经为国人所接受,思维上的统一为所有变革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因而,本文的三个等级划分都可能会被模糊边界,比如一上来就是重量级玩家如PATH(平安、阿里、华为、腾讯)和相应的平台。


最后再着重看看建筑的信息化表现最为充分的弱电领域,同时也是最具备大数据特质的专业领域,已经呈现出这样一个清晰的发展趋势:从“通信技术+建筑”,到“工业控制系统+建筑”,到“软件信息系统+建筑”,再到“互联网(云)+建筑”。古老的建筑本体逐渐在被卷入一场波澜壮阔的信息化革命之中。云端的建筑智能化或物联网或智慧建筑的竞争格局在PATH级别的厂商之间已经出现,预料在中长期会搅动整个弱电行业乃至建筑产业链。


来源:FMBIM

责编:皮诺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装配式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