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交流>装配式施工

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与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2018-12-03    

qq.png

现代混凝土工程施工中,会出现较多的质量问题,尤其有些结构不能一次性施工完毕,需再次处理,部分混凝土结构较小,但边角较多,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亦相对增多。


1.混凝土出现“烂根”

支模部位柱或墙基表面不平,模底与基础表面缝隙过大,柱或墙底部混凝土振捣时严重漏浆,石多浆少,出现烂根。因此,柱或墙基础除表面平整外,在安装模板时还需对基础表面与模板部分空隙进行填塞木片或海绵条等,以防止漏浆。

防治方法:混凝土浇筑前,先在最底部铺5~10 cm厚的“肥浆”结合层。避免混凝土下料时发生离析,造成底部石子集中,振捣时缺少砂浆而出现混凝土“烂根”。所以,混凝土浇筑前,需在接茬底部预先铺设5~10 cm厚的相同成份相同强度等级或高出混凝土强度等级水泥砂浆,并按正确方法卸料,可防止“烂根”现象发生。

2.混凝土浇筑时胀模,模板变形

防治方法:(1)混凝土浇筑时,应遵循先边角后中部,若是墙体,则按先外墙后内墙的循序,保证外部墙体垂直度;(2)混凝土灌注时应分层,分层厚度:人工振捣不大于35 cm,振捣器振捣不大于50 cm,轻骨料混凝土不大于30 cm;(3)高度在3 m以内的外墙和内墙,混凝土可从墙顶向板内卸料,卸料时须在墙顶安装料斗缓冲,以防混凝土产生离析;对截面尺寸狭小且钢筋密集的墙体,则应在侧模上开门子洞,用斜溜槽投料,但高度不大于2 m;对高度大于3 m的任何截面的墙体,均应每隔2 m开门子洞,装斜溜槽投料;(4)墙体上开有门窗洞或工艺洞口时,应从两侧同时对称投料,以防将门窗洞或工艺洞口模板挤压变形。

qq.png

3.边角混凝土漏石、蜂窝

防治方法:模板拼装缝隙过大,混凝土振捣时间长跑浆严重造成严重漏石。对此情况,模板拼装时用海绵密封条或填缝密封,或采用阶梯缝搭接,减少漏浆。振捣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2~3 min。浇筑时严格控制每一盘混凝土配合比,下料时使用串筒或溜槽控制配合比,避免下料时发生离析。

qq.png

4.顶端出现较厚砂浆层

防治方法:混凝土浇筑到顶端时,上部会出现较厚砂浆层,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混凝土经振捣后,石子之间的摩擦力和粘接力减少,靠自重下沉而使砂浆上挤,另一方面底部预先铺设的砂浆也会因振捣上浮。所以,铺设底部砂浆不宜过厚,满足要求即可。因浮浆中少石子,其混凝土强度比设计强度低。为加强此薄弱环节,应在顶部砂浆中加入一定数量的同粒径的洁净石子,或在二次浇筑混凝土时将浮浆剔除。

qq.png

5.墙或柱垂直度发生偏移

垂直度发生偏移主要是因混凝土在浇筑中对侧模产生侧压力,若模板某一面斜撑不牢固,发生下沉,即会造成侧向位移。

防治方法:(1)支模过程中柱或墙的支撑一定要牢固可靠,符合设计及施工计算书要求;(2)浇筑顺序不正确也可能导致垂直度发生偏移,故浇筑墙或柱的正确顺序是从两端开始向中间推进,因为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模板吸水或侧应力不均匀而产生横向推力,如逐渐积累到另一端,则最后浇筑的柱将发生弯曲变形和垂直度偏移。

qq.png

6.柱与梁连接处混凝土“脱颈

防治方法:浇筑柱、梁整体结构时,应在混凝土柱浇筑完毕后,停歇1~1.5 h,不超过2 h,使其获得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接点(梁)混凝土。如连续浇筑,连接处混凝土会产生“脱颈”的质量事故。因此,混凝土柱二次浇筑施工缝应设置在基础表面或梁底下部20~30 mm处。二次混凝土浇筑接槎时,剔凿柱顶松散石子和浮浆,使其能满足设计强度。


文章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责编:书予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装配式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