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20
导 读
随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人们对住宅的健康性能要求越来越清晰。1999 年启动的中国健康住宅研究与试点项目一直没有停止。满足健康生活方式,对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防控,应该成为健康住宅设计的基本要求。回顾我国健康住宅20年的研究与发展,结合正在修编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 179),提出健康住宅建设与研究的新内容,从保障健康向促进健康迈进,探索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
自1999年开展居住与健康研究起,到2019年全面推广健康住宅,20年间,健康住宅的建设体系已经逐步完成,并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进入快速发展期。
由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 179:2009),于2018年底启动修编工作,2020年1月起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0年1月底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对健康住宅建设技术的再思考,也将在规程的终稿中予以体现。
2020年,健康住宅发展进入第二个20年,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对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防控;更加关注居住者的心理健康环境营造,提供主动、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从保障健康向促进健康迈进,将对健康住宅设计、建造、运营提出新要求。
1999~2019中国健康住宅研究历程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了健康住宅的概念,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纷纷开始进行健康住宅的研究。
我国于1999年由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联合建筑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专家,开展了跨领域、跨学科的居住与健康研究项目,并于2001年首次颁布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健康住宅建设试点项目。
结合试点项目的建设,针对各个项目开展实态调查,了解居民关注的健康要点,并整合国家级专家团队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攻关,共开展了140余项居住健康建设要点研究,不断完善健康住宅建设的技术体系。
根据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先后发布了《住宅健康建设应用技术要点》(2004年版)和《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 (CECS 179:2005/2009)、《健康住宅性能评价体系》(2013年版)和《健康住宅评价标准》(T/CECS462—2017)。
健康环境营造作为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日益受到房地产开发单位的重视,20年间,从舒适热环境技术、卫生饮用水技术等单项健康技术向健康技术体系发展,2017年起绿地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远洋集团等企业纷纷发布了健康住宅的企业标准,健康住宅进入快速发展期。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体系与实践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解释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所以,健康涵盖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多层次的内容。
健康住宅不仅是指住宅单体,还包括居住区,是在符合居住功能要求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与服务,促进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健康水平提升的住宅及其居住环境。
健康住宅的研究是从疾病或者健康损害入手,找到居住环境中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规划、设计的手法,配合必要的设备与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居住环境中的健康风险。
由于缺乏足够的居住与健康的医学研究支撑,以往的健康住宅建设体系以居住者反映强烈的住宅健康影响因素为重点,在广泛的实态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可采用的指标及标准资源,运用引证、比对、测试、体验等手段并采纳专门机构的研究成果,建立居住小区健康影响因素框架体系、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健康住宅将住区建设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相结合,关 注居住者的内心感受,尤其是人际关系、安全感和归属感。受政策支持、经济水平、居住者认识、设备匹配、技术可靠以及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健康住宅量化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完善和提升中。
2001年起,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以住宅小区为载体,采取“设计建造评估、建设过程跟踪、建成环境评价”的思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健康住宅试点建设。建立了试点工程建设过程、全程技术支撑与过程跟踪管理的机制;制定性能检测制度和问卷调查方法,并以检测数据和业主满意度调查作为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
目前,已建设创新实践项目(原试点项目)66项,分布在44座城市,涵盖了中国所有的气候特征区域、不同规模城市的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住宅类型包括了独户住宅、低层和多层住宅、高层住宅,满足了不同经济可支付能力的居住需求。
传染性疾病防控对健康住宅的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再次审视传染性疾病防控对健康住宅的要求,针对传染性疾病防控,健康住宅要在隔离传染源、降低传染源浓度以及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方面深入研究。
1)规划角度高密度是城市中的主要居住形态。这次武汉百步亭社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共有11个小区,13万人,增加了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关注人员聚集密度和生态承载力,应以减少传染性疾病传播与便于管控为目标,对城市开发过程中健康住宅小区的规模或组团划分予以控制。还应打造5min生活圈,塑造社区商业的业态,满足居民居家生活便利的需求。
2)建筑角度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指出本次聚集型疫情80%发生在家庭、医疗机构、学校、商场、工厂、企业。健康住宅的空间优化和系统性能提升应予以重视。
居家卫生防护、办公、健身、学习、烹饪、家人互动,这不仅是居家隔离的需求,也可能是面向5G时代的新生活模式,对客厅、餐厅、厨房、玄关、卫生间等空间布局及可变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于新风系统、空调系统、排水系统、排烟气系统等设备系统防止病毒传播及运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在健康住宅的建设或评价标准中已经有明确要求,但是如何在设备采购、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中加强管控,切实保证运行效果,是今后健康住宅建设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3)管理角度与智能安防系统相结合的非接触回家动线、公共空间非接触的开启方式(出入口、电梯、公共卫生间感应龙头、快递投递实现外投内取等)以及配套的人工智能设备可以分系统、分步在健康住宅中应用。
4)服务角度在本次疫情中居委会、居民组织和物业公司联合,对社区隔离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信息获取困难、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以住宅为载体,将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落到实处,对居民进行连续的健康管理,对疫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保障居家健康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对健康住宅的要求
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健康住宅要在减少居住环境健康危险因素、培养居民的健康行为上深入研究。传染性疾病短期直接致病,而居住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对健康的损害是累积性的,更应引起重视。
我国慢病防治已呈现高压态势,截至2018年底,我国慢病发病人数约为3亿人,其中65岁以下人群慢病负担占50%。
一项日本的研究表明,通过改造住宅的围护结构,提高隔声/保温性能、冬季控制室温在18℃以上、保证24h机械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等措施,可以减少疾病发病率:糖尿病从2.6%下降至0.8%,心脏病从2.0%下降至0.4%,脑血管疾病从1.4%下降至0.2%,高血压疾病从8.6%下降至3.6%,关节炎从3.9%下降至0.4%[1]。
这些数据表明,以保障人的健康为核心建造的健康居住环境可以切实降低健康风险、减少健康隐患、规避健康损害,实现治未病、少生病的目标。
可惜居住环境的健康危险因素长期被忽视,比如由住宅周边环境引发的电磁波过敏症、化学物质过敏症等;由规划设计引发的空巢综合症、高楼综合症、抑郁症等;由室内环境引发的肺炎、化学物质过敏症、脑中风等;由建筑装饰材料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引发的超额死亡等,健康危险因素存在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
按照居民需求打造交往环境、健身环境、文化环境、养老育童环境,并以住宅为载体实现健康管理与个性化健康服务,是健康住宅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居民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健康住宅的创新研究方向
疫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居住环境中的健康危险因素不容忽视;健康住宅的设计需要快速应对5G时代中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响应在宅养老、二孩政策的要求,以人的健康为核心构建人与人、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建筑、人与自然良好互动的居住环境。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即将在健康住宅领域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人”+“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以往的全生命周期主要是针对建筑而言,即设计、建造、运营、维护、回收再生等一个连续时间轴上的静态问题;而健康问题是动态的,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是不同的,多代同居面临的健康问题也更加复杂,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所以必须实现提早干预,而且干预的手段和技术还要与居住者的年龄变化相适应。
2) 从健康保障向健康促进迈进以往的健康研究主要是从疾病预防的角度出发,因此采取了常规的研究技术路线。但健康包含疾病预防、延长寿命和促进生理机能三个层面,因此我们的健康住宅研究正在向“健康促进”转型,包括运动、营养、心理、医疗等研究团队,将以新的方式介入健康住宅的研究。
3) 基于性能检测,以主动干预为目标的建筑健康性能与使用者健康行为评价方法按照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把健康融入到住房建设政策制定中;把健康住宅和健康部品的评价与住宅设计、运营结合到一起,成为设计、验收、维护的重要环节。
4) 以健康住宅为载体的家庭智慧健康服务健康住宅的一大特点是健康服务,精准的个性化服务需要连续、精确的信息。
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利用新一代信息采集技术、AI技术、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在住宅中、自然状态下,感知生命信息和环境信息,采集居民健康数据;通过深入挖掘与计算,相关的数据按时发送给签约的家庭医生、住宅设备运营方、居住者、营养、运动等服务供应商,为居民提供针对性的非医疗健康服务;通过健康住宅搭建居家智慧健康服务平台,从环境、行为、医疗(按照世卫组织数据,这三方面对健康的影响为85%)三方面着力提升居住健康性能。
总结
针对传染性疾病防控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一些要求将在新版《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 179)中有所体现。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活的载体,涉及到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内涵丰富,只有跨领域、跨学科的融合创新才能将健康保障、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到住宅。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健康住宅成为居民健康保障、疾病防控第一道关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主动健康的理念应贯彻到健康住宅设计、建造、运营的全过程,通过消除或控制居住空间的健康风险源,降低由居住环境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患病和意外伤害风险;健康住宅作为健康信息数据的采集端、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的推送端,使得居住者可以获得连续、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引导居住者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居住者的体验感和幸福感,成为居民实现美好生活的诺亚方舟。
参考文献:
[1] 伊香賀俊治,江口里佳,村上周三,等 . 健康維持がもたらす間接的便益(NEB)を考慮した住宅断熱の投資評価 [J]. 日本建築学会環境系論文集,2011,76(666):735-740.
作者:张磊、仲继寿、胡文硕、张星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装配式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