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1
武汉常福医院项目位于武汉市蔡甸区,总建筑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定位“平疫结合”,主要包括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传染病楼和科研后勤楼等五栋单体建筑。建成后,将切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有助于提升武汉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能力,并为周边地区30万规划人口提供日常诊疗,是维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民生工程。
“质量+技术”双驱领航
营创绿色精品匠造工程
2020年7月26日,中建科工中标武汉常福医院项目,当即组织人员跑步进场,制定地下室施工、机电施工、医疗专项施工“三大攻坚”目标,在一片田野间,开始为期一年的奋战之旅。
医技楼直线加速器室混凝土顶板厚度为2.5米,局部达到3.1米,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灌施工,并处于长期潮湿的环境,因此,该处的混凝土除了需要满足强度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渗性。
浇筑伊始,项目部便确立“精细管控,全程紧盯”的施工总原则。项目班子成员、工区负责人全程旁站,按简易测温法,布设预埋钢管测温点,有序安排分层浇筑,并在浇筑工程中密切监测浇后温度,根据测温结果调整保温覆盖层,并通过优化配合比进行混凝土开裂的预控,最终实现直线加速器室混凝土浇筑高标准验收。
在绿色建筑施工方面,项目充分利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绿色无污染、抗震性能优异、装配化率高的特点,在内隔墙施工时采用ALC墙板,省去了植筋、砌筑、支模、圈梁等繁琐工序,大大提高了建设效率。部分主体结构采用方钢管柱及H型钢梁组成的钢框架结构,全装配化连接节点构造简单,安装速度快。楼板采用与钢结构配套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施工,可实现多层立体、生产线作业。
针对室外园林施工,项目按照“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精心设置透水铺装、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措施,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使项目始终具备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的调节能力。
在“质量技术双驱齐进”的指导理念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总结出《超厚防辐射墙体智能监测技术》《超长ALC墙板机械化安装及加固技术》等先进技术,并实现了20天清运45万方土方,90天完成8.2万平方米地下室、近3万平方米门诊楼全面封顶,150天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的辉煌战绩。
“设计+生产”双向贯通
构建常福“平疫”转换能力
武汉常福医院项目定位于“平疫结合”,共设1000张床位。其中感染楼设100张床位,同步建设“三区两通道”,另外900张普通床位具备迅速转换为传染病房的条件,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所需的救治能力。
900张床的普通病房如何转换成传染病救治病房?项目医疗专项工程师黄乙峰介绍:“普通病房是正常状态,转换成传染病房,要改成负压运行,这个转换机制我们是通过平疫转换风机实现的。”住院楼每一层的风道都是独立的,平时运行小风机,当需要收治传染病人时,通过转换控制系统运行大风机,增大风量,普通病房马上转成负压病房。
为有效避免在疫情期间传送物品时的直接接触,常福医院还配备了轨道物流和气动物流的双物流系统。双物流系统的设置满足了各科室对不同物品物流传输方面的各种需求,在平时可大幅提高运输效率,疫情期间则可以有效保证医院整体的安全性,成为“平疫结合”应用场景中的“双保险”。
除此之外,每间负压病房都设置了双门互锁传递窗和专用的医疗设备带。传递窗的使用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医疗设备带集成了医疗气体、呼叫对讲、强弱电接口等系统,满足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全方位使用需求。
“信息+系统”双边联动
打造常福智慧“云”控大脑
武汉常福医院项目充分发扬中建科工优势,利用装配式建筑、BIM设计、智慧工地应用、GPS高精度测量等科技元素,建设信息化管控、智慧化调配、绿色化施工的项目管理架构,有效提升建造速度。
项目针对土方作业面较大的问题,采用了GPS精准动态测量技术,24小时监测土方开挖进度及范围。而项目医技楼墙柱结构复杂,通视条件差,且难以满足精度要求,测量队便应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和GPS动态测量法结合进行放样,“交叉定位”大大提升放样精度及效率,确保主体结构“摆得正,站得稳,搭得牢”。
项目采用BIM正向设计,通过BIM技术将传统的2D平面视图转化为可视化的3D模型,以BIM三维模型为基础,实现图纸校核、全专业深化设计、预制加工、三维施工指导、可视化交底等,更加直观地解读和校对图纸,以达到优化设计方案,提升项目品质的目标。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为武汉常福医院打造稳定、灵活、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智能化弱电系统下的医护对讲系统、视频探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无线对讲系统以及公共广播系统等在内的29个子系统,助力全面提升医院的医疗效率与管理水平,为“平疫结合”的现代化智慧医院树立标杆,为医护和病患带去更多安全、舒适的体验。
项目还配备了视频监控、扬尘监测、自动喷淋、智能物资验收、塔吊防碰撞、自动照明等功能,全方位打造智慧工地生态化系统,运用科技手段保障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来源:中建科工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装配式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