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17
作者: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企业CIO、总法律顾问 刘睦南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国内建筑业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在行业内的推广,为行业整体发展带来了卓越成效。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2019年的经济趋势是“稳中有变”,这不仅意味着风险挑战在加大,也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外部压力将会倒逼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对建筑业来说,其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发展正在成为过去式,传统的建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施工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近年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应用,给各个工业、行业尤其制造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这充分表明,建筑业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发展空间巨大。这要求建筑业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换言之,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行业整体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是当前建筑业信息化从业者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课题。
01建筑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营模式由项目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
受之前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建筑业工程建设环节碎片化、分散化、分割极为严重,尤其工程总承包推广缓慢,建筑企业多集中于建筑业价值链的低端,在附加值高的融资建设、总承包、全过程工程专业咨询等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政府投资工程应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完善优化工程建设组织模式进一步提升生产力,以带动我国建筑业企业从低端走向高端市场,提升整体竞争力。这包括构建三足鼎立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明晰工程建设各方各层的权责利,即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促进设计施工深度融合,由分割管理转向集成化管理;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由碎片化转向全过程。
通过经营模式的转变,一方面促进总承包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做优、做强、做大;另一方面帮助大量专业精准、特色鲜明的小微企业,提升单项专业能力,促进其在细分市场中做专、做精、做细,形成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开展合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进行,形成良好行业生态。
(二)生产方式由粗放低效高能耗向环保节能转变
业内现有的传统技术弊端十分突出:一是粗放式,钢材、水泥浪费严重;二是用水量过大;三是工地脏、乱、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四是质量通病严重,开裂渗漏问题突出。这表明传统技术已非改不可了,加上节能减排的要求,必须加快转型,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全面深入地推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发展。
(三)优质劳动力资源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
我国建筑业一直以来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建筑业的“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已经出现,并仍在不断加剧。除此之外,建筑业长期以来拼速度、拼规模的单一粗放生产方式,导致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尤其是生产一线的农民工一直以无序、散乱的体制外状态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改革生产方式,通过建筑工业化大幅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改革建筑用工制度,推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同时利用好我国新一代年轻劳动者素质提升和就业结构优化等人才新红利,加快培养高素质建筑人才。
(四)“数字建筑业”对建筑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数字建筑业是一个实践层面的科技发展问题,近年来很多建筑企业充分重视并已先后在该领域着手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率先在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中综合应用BIM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3D打印、VR/AR、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不单单为企业某一领域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帮助,也对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脉络
回顾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脉络,按照其建设内容、共性特点、逻辑关系等,到目前为止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专业工具软件应用阶段
这个阶段属于行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具体形式以各类专项工具软件的小范围应用为主,目的在于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以及工具软件解决文字、图表处理电子化(办公软件)、工程预算、工程算量等具体工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重复性工作量,为行业信息化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 “信息孤岛”阶段
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开始与企业业务管理融合,逐渐形成了局部的、专业部门业务管理子系统的产品,如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应用较广泛,显著提高了管理水平。但在某种程度上,相关业务模块属于业务部门内部纵向应用,行业管理的信息化运用还较为粗放松散,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同企业管理之间还是“两层皮”的状态。
3. 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与管理相结合阶段
这个阶段以特级资质考评为契机,部分企业在总结之前信息化工作中得失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管理实际需要,围绕企业核心业务体系与流程体系进行梳理优化,以“管理标准化”为切入点,从源头解决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实际管理“两层皮”的现象。
分析上述三个发展阶段的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具备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 建设模式从解决业务需求向提升管理转变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业内各方尤其是建筑企业自身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方面通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整合业务流程,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实现企业合约法务、资金、人力、物料、技术质量、安全环保等核心管理职能有效落实,使信息技术与管理业务流程相互整合,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是优化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职能部门业务系统的集约运行。信息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加强施工过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使企业整体效益得到提高,并最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凡是取得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提升方面都实现了同步提升。
2. 原始业务数据采集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录入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信息系统的原属数据录入与采集需要通过人工完成,因此给一线生产业务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工作量,由此引起一线人员和实际业务操作人员的抵触,这是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面临的一个主要阻碍。同时,项目一线由于人力资源配置数量不足、业务人员经验不足或者业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不熟悉等原因,也对信息化推进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03对新技术条件下建筑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
总结近十年来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得失,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为目标”的原则,以此指导相关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内部的推广和应用。
其次是坚持“集约化、体系化、标准化”原则,任何新技术和新功能的增加,都要确保实现在企业内部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交圈,纵向上以项目基层向上直至企业决策层的各个工作层级提供业务操作与管控决策的执行依据,从而提高企业整体运营管控水平。
再次是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原则,任何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一个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与企业自身发展和管理成熟度向适应。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应以企业现实情况为基础进行总体规划,分步骤分阶段推进落实。同时要注重实效,尤其是要避免增加生产一线人员重复无效工作量,平衡好管理落地和实际操作价值的关系。
(二)对新技术条件下建筑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在传统企业向智慧建筑施工企业升级、转换过程中,互联网的作用不只是支持企业业务,更应该是驱动企业转型的主要动力。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建立业务价值导向的互联网战略,将管控机制、企业架构和IT能力三个领域深入融合,真正实现业务与IT和互联网的完美结合,驱动业务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互联网战略应以关注资源的战略整合为重点,其中,BIM、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对智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物联网是互通互联的基础,云计算是智慧企业的平台和支撑,大数据积累和应用是智慧企业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新型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以服从和提高管理为根本目标的,如,BIM技术除了应用于工程设计与市场引导,还应向制定生产计划、资源配置、工序排布、成本控制以及大数据对比分析等功能延伸;从单一企业内部运用,向贯穿项目规划立项-项目设计-项目生产-项目交付运营全生命周期业务链延伸,从而实现业主、设计方、施工方、专业分包方、资源供应方乃至项目运营方在同一业务数据标准体系下合作运行,真正实现产业协同、促进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由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于建筑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需要由业务管理人员负责完成的数据录入分析工作,今后可能就需要由一线生产人员负责完成,也就是说,生产一线人员不光要具备专业生产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或互联网操作能力,随着手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建筑业信息化落地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但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如何面对高素质人员支撑新技术涌现的问题,也需要业内同行思考解决,可以说,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建筑业的信息化发展才会得到有效保障。
来源:广联达新建造
责编:皮诺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装配式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