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资讯

叶明:认清我国建筑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用“产业”思维擘画未来!⑤

发布时间:2021-08-02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始终没能跳出“行业”管理的业态和发展路径,缺乏“产业”思维,更没有将建筑业作为“产业”来管理、规划和发展。近期,本网记者就建筑产业发展现状、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建设等问题,专访了业内著名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并将陆续推出系列专访报道。敬请关注!

image.png

  专家简介

  叶明,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副会长,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

  本网记者:近年来,尽管建筑业在许多方面都实现了较大的进步,但发展的很大程度仍依赖于中国巨大的市场以及资源的投入,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今天请您分析一下建筑产业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

  叶明:进入新时代,建筑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反映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各种潜在矛盾已复杂地交织显露,瓶颈制约越发严重,即表明建筑产业粗放式、规模化的经济高速增长之路已难以为继,同时也表明我国建筑产业发展进入了必须要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关头。

  鉴于建筑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以及自身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必须全面审视建筑产业目前发展现状,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分析、综合判断,才能洞悉建筑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现阻碍建筑产业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也才能进一步综合考虑我国建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各项影响因素及特点,保证建筑产业各相关方面做到精准施策,力出一孔,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之路。

  本网记者:就建筑业缺乏产业思维,传统路径依赖问题,请您深入剖析一下?

  叶明: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产业始终是沿用“行业”的管理思维在管理建筑产业,以“建筑业”替代“建筑产业”,甚至在建筑业发展进程中几乎没有将建筑业作为“产业”,更没有从产业链上寻求建筑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建筑业转型发展阶段,很大程度上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产业思维和方法。

  当前,建筑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系统性”与“碎片化”的矛盾,这种矛盾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缺乏产业链的系统思维,没有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滞后。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建筑产业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业”管理的体制机制,这与新时代发展要求极其不相适应,这种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本网记者:您说得一针见血!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诱因是什么?

  叶明:当前建筑业缺乏“产业”的系统思维,传统路径依赖性强,有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五个方面: 

  一是受到我国在建国初期借鉴“前苏联经验”的影响。建国之初,我国建筑事业百废待兴,由于新政府缺乏对建筑业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了尽快建立新政权下的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新政府主要学习借鉴了“前苏联经验”,前苏联在管理体制上着重强调政府的计划、管理和协调作用,采用“建设综合体”的管理协调机制。进而我国建国初期,建筑产业在管理体制上就形成了计划经济的条块分割,将建筑设计、加工制造、建筑施工分属于不同行业,将建材业与建筑业的管理分离,统一由政府进行分业管理、协调。由此,造成了建筑产业的生产活动的各环节互相分隔、各自为政。

  二是受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统一管理建筑工程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建筑工程项目都是由政府部门统管、统建。政府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并确定建筑工程的设计单位,并安排不同专业公司完成不同阶段的工程项目任务,各设计、生产、施工企业均归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和调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建筑业形成了设计、生产、施工企业各自为战、自成一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也造成了工程建造全过程的各阶段的对接相互脱节,在产业链的技术和管理上整体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三是受早期国家形成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分工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主要按行业划分管理,勘察设计、建筑材料、加工制造、施工安装分属不同行业,由政府部门进行分业管理。比如:技术标准编制基本上是按部门管理划分,如化工部主管化学建材标准,建材局主管水泥、钢材、木材和砌块、墙板等标准。由于关联的生产技术与产品标准,以及设计和工程标准不一致,加之技术产品的类型不断调整提升,与工程建设采用的技术产品改变提升进程不同步等原因,使上下游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配合的产业链条,由于受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进而造成了相互制约,这已成为制约建筑产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四是受建筑设计行业缺乏“产品”设计理念的影响。由于行业划分的影响,建筑工程设计归属勘察设计行业,行业管理相对独立,造成了设计院的生产经营方式仅仅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将设计的“图纸”作为“最终产品”。由此在设计过程中对规范和标准考虑多,偏重于设计的安全性及适应性,而对工程施工安装过程的需求考虑少,没有将建筑工程作为“最终产品”。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是由建筑、结构、机电设备、装饰装修等专业设计共同完成,由于设计人员缺乏将“建筑”作为“产品”的设计理念,各专业则强调各自专业的设计和技术应用多,不注重建筑本身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忽视各专业之间协同配合,进而造成各专业之间协同不足,设计文件的完整度不好,工程系统优化的程度不高,导致建筑工程的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整体效率效益低,也制约了产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

  五是受房地产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后,房地产开发建设应运而生,基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开发商在住宅建设上首先推出了大量的“毛坯房”,导致了建筑设计成果和建造的房屋基本是“半成品”,由此形成的这种开发行为方式目前依然延续,拉低了建筑设计的水平,导致建筑功能的不完整和建造过程的残缺,特别是居民二次装修带来很多结构安全、材料浪费、建筑垃圾等社会问题。由于建筑工程缺少整体的协同优化设计,极大阻碍了建造活动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另外,由于建筑业粗放式经营管理,尤其缺乏工程总承包的能力,难以满足开发商对开发建设的工程项目的高品质、高质量需求,导致开发商将开发建设的工程项目分包肢解为“无数”个乙方,人为造成了工程项目的技术与管理的“碎片化”,责任主体不明确,并且带来了诸多的不协同、相互“扯皮”以及质量、安全等问题。

  本网记者:原因找到了,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何在?请您再分大家分析一下。

  叶明:从问题产生的历史诱因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制约建筑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建筑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特别是当传统建筑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各种潜在矛盾已经复杂地交织显露,瓶颈制约越发严重,必须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轨时,更应该深刻认识传统建筑业的弊端。尤其是,传统产业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技术、利益、观念、体制等各方面都顽固地存在着保守性和强大的惯性。

  追溯其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追求产值的依赖。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较大而得以实现。但是,从建筑业的产业基础、产业链协同水平以及发展质量上看,与其他支柱产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与建筑产业的发展方式密不可分。目前建筑产业的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以追求产值、利润率为主,以大为傲,将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基本上看作是同义词。尤其是大型国有建筑企业,过分追求生产产值增长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甚至忽视企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一些企业为了得到工程项目,甚至不择手段、低价中标,忽视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合理性。虽使企业的经济总量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却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

  产值只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总量和产出,不反映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经济增长没有给企业自动带来诸如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核心竞争力等目标的实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导致长期发展的产业资源和产业基础遭到破坏,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其后果是产业大而不强、资源短缺、产业系统失衡,产业要素市场的发展动力不足,最终使发展难于持续而陷入困境。

  二是低价劳动力依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业发展走的是一条同质化“狼性”的“血拼”式竞争的道路,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依赖充足的低价劳动力(农民工)资源。“血拼”式竞争的积极意义是对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也可以说是当中国进入无情的市场经济,建筑企业被“逼上梁山”而不得不采取的竞争方式。这种狼性的“血拼”式竞争就是无限制地将“优势”资源用到了极端,抛弃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要素市场的关联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也进而形成了粗放式增长方式的依赖性。在改革开放初期,建筑企业可以利用低价劳动力资源获取较大的效益,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存在的理由,但这仅仅是短期的经济合理性,其结果必定是高代价的和不可持续的。

  进入到“十二五”时期时,中国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几乎“突如其来”地发生了供需关系的显著变化,2011年,我国工资的增长幅度显著提高,企业普遍感受到工资成本的巨大压力。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依靠的人口红利开始消失,导致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建筑企业开始面临了“招工难”、“用工荒”的巨大压力,用工成本一涨再涨,人力成本由原来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而且还难以找到稳定、合适的工人,大量的工程建设因为招不到工人而拖延工期、违反合约。这些情况证据确凿地表明,建筑业依赖低价劳动力资源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也直接意味着狼性的“血拼”式竞争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

  三是传统路径的依赖。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建筑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摆脱传统路径的依赖,从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向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转变,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当今时代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信息化、数字网络化、人工智能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和优化各种资源的核心要素和内驱动力。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建筑业依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市场,规模由小变大,但大而不强,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产业链不能协同高效,信息化管理难以系统集成,企业主体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产业创新体系的各种资源分散,价值链割裂,尤其是在改革发展的路径上缺乏针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因此,必须要沉下心来,将建筑业改革的基点放到“产业”发展上来,要紧紧抓住“产业”这个牵动建筑业改革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产业”的创新发展问题,尤其在建筑业进入必须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关头,要进一步明确建筑产业的改革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深耕细作、夯基垒台。 

  本网记者:您的分析鞭辟入里,让人醍醐灌顶!感谢!我们知道原因很多,根源也很复杂,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吧。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装配式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