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资讯

叶明:认清我国建筑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用“产业”思维擘画未来!④

发布时间:2021-07-29    

image.png

  专家简介

  叶明,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副会长,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

  本网记者:昨天您介绍了我们邻居日本的建筑产业发展情况,今天请您介绍一个欧洲国家的建筑产业发展情况?

  叶明:好!那就介绍一下德国建筑产业发展情况吧。德国建筑产业水平世界领先,建筑投资居世界第3位。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近年建筑产业连续5年实现全产业增长,占GDP比重为4.5%。另据《南德意志报》2018年12月10日报道,德国2018年9月份建筑产业营业额较2017年同期大幅增长6%,达到创纪录的1200亿欧元。

  本网记者:德国的建筑产业发展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叶明:二次大战对德国重要基础设施和工业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战后的建筑产业成为西德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的“领头产业”。进入70年代,整个西方经济因中东“石油冲击”引发的“滞胀”,使德国建筑产业受到沉重打击。但是,这也成为德国建筑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契机。内需萎缩、竞争激化,建筑企业优胜劣汰进程加快。通过分化改组和联合兼并的资产重组,资本向少数大企业集中,企业集团化得到新的推进和发展,大公司开始走向海外,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东石油输出国、拉美和东亚),并且带动了德国成套设备、技术和资本输出的增长。中小建筑企业在大公司挤压的夹缝中,在细分市场中寻找生存定位和发展空间,或被大公司“择优录取”,成为中间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分包商和施工队;或培育发展企业核心能力,以“精、专、特”适应建筑市场特别是房建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东部基础设施和民居建设的巨大需求,建筑产业再度经历了一次繁荣。联邦政府通过持续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扩建和改善东部基础设施建设,也给德国建筑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如东西柏林交界的波茨坦广场,成了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西部大公司东进,借助政府优惠政策和补贴,以较低成本大举购并东部企业。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下来的大约2700个生产合作社和82000多个私人手工业企业,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到1996年底,东部的合作社和私人企业增加到15.58万家,就业人数达到130万,成为超过工业的第一大经济部门。建筑产业在减缓东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经济和就业萎缩,发挥了支撑作用。

  进入新世纪,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低迷以后,德国建筑产业开始快速回升与发展,2009到2017年之间,建筑产业劳工大幅上涨20%,远超同期德国整体9%的就业人数增长水平。但管理人员与熟练技工匮乏,成为了影响建筑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障碍。

  本网记者:德国建筑产业都有哪些特点?

  叶明:概括起来说,德国建筑产业具有五个特点:

  一是行政管理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德国的建筑产业管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作用方面,介于美国与日本之间,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德国建筑产业的主管部门是联邦空间规划、建筑和城市建设部,该部设有一名部长,多名副部长,下设综合司、空间规划与城市建设司、建筑司。联邦制的德国在联邦、各联邦州、市三级政府均设有建筑主管部门,各级地方建筑主管部门有较大的自治权,国家主管部门主要承担规划和行政管理职责。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基础,通过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技术标准进行宏观调控。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坚持实行两大基本原则:一是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兼顾的原则;二是资源配置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与政府适度干预的辅助性结合原则,引导建筑产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发展。

  二是私营企业形成合力。德国建筑业经过长期发展,已分化为“建筑工业”和“生产性建筑手工业”。其中,“建筑工业”由少数现代化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组成,“生产性建筑手工业”包括雇员在10人以下、营业额在100万马克以下的小型营造商、建筑合作社,以及个体工匠。后者是大型建筑承包商运营网络的组成部分。他们为大型建筑企业提供前期和中间产品与服务,充当大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桥梁”或“纽带”,通过各类联盟等民间组织,形成了良性的自律与合作机制,避免了无序竞争的不利影响。比如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联邦预制房屋协会不断的壮大,成员企业都是家族私营企业,他们敏锐地适应了市场需求,通过协会作用形成合力,不断开发新的房屋体系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是特有的绿色化发展。德国是个特别注重节能和环保的国家,甚至用法律对行业的发展进行约束。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建筑企业的技术研发、构件产品生产及施工都是朝着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减少人工、减少排放和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

  四是超前的信息化应用。德国在信息化方面是世界上发展较早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德国于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化4.0的概念,致力于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总体目标相同,执行相对路径和逻辑思维不同。区别于美国的从软件出发连通硬件,德国是以生产企业为主导性,实现从硬件连通到软件。在建筑业通过数控式的构件生产,实现了依托BIM技术的信息化设计到生产、施工乃至企业管理的信息贯通与高效利用。

  五是产业链具有社会化性质。

  德国建筑产业的产业链相对非常完善,研发-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等各环节相互协作、密切配合。

image.png

  研发。企业根据自身产品和技术革新所需的要求,向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提出联合或者委托研究,大学或研究机构在理论和验证性实验方面具备完整的科研体系及对实验性研究有丰富的积累,能有效的推进产学研结合。例如,Filigran公司是个小型家族企业,主要从事钢结构方面的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发明了钢筋桁架,联合了汉堡、德雷斯顿大学等科研单位,对钢筋桁架叠合楼板进行了大量研究,比如如何实现双向叠合楼盖等,叠合板裂缝分析及对策等,最终形成行业标准,对钢筋桁架叠合板的全球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设计。建筑设计是各建筑事务所之间紧密合作的成果。首先是由建筑事务所牵头与客户对接,然后相关的机电专业如水、电和暖专业的专业事务所也会受委托进行专项设计,而预制构件深化则是和结构设计基本结合在一起。

  生产。德国强大的机械设备设计加工基础也使得预制构件的生产形式得到了变革式的飞跃发展。由于有了像Vollert,Avermann这类专职于做设备加工的企业和Unitechnik,SAA这样的生产控制系统的软件供应商的支持,板式构件加工的流水作业变为可能,而且摆脱了传统板式构件预制必须具备固定模数尺寸的限制,在不减效的情况下自由度提高,更加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施工。德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有着预制建筑的施工经验,从Hochtief, Zueblin这些大集团公司到地方上的小家族企业。旭普林的某总部办公楼就是预制建筑在德国公共建筑中的经典案例,完成了很多预制建筑领域的创新和施工技术的创新。而像Peri,Doka这类公司则是对这些施工企业在工具、支撑、模板等方面给予了莫大的支持。Liebherr这类公司则是在吊装机械方面做着贡献。在预制建筑施工领域也有专门的协会,促进着交流与创新。

  运维。战后所建的多层板式住宅楼,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建造条件的限制,经历了半个世纪,面临着大量的维修维护和改造。例如,西伟德建材集团,他们在德国提供大量改造类项目以及维修维护类项目所需的特殊建材。而新建的复合多功能的预制建筑则也面临着有效的能源管理,物业管理等,所以专业的物业公司在德国也是常常见到。

  本网记者:德国都有哪些龙头建筑企业?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叶明:就介绍两家吧。一是豪赫蒂夫公司(HOCHTIEF AKTIENGESELLSCHAFT)。豪赫蒂夫公司成立于1875年,总部位于德国埃森,是德国最大的承包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承包商,其主要业务包括设计咨询、投资开发、建筑施工、机场管理和运营维护等,是南北美洲、欧洲、南部非洲、亚太等地区重要的建筑服务提供商。其子公司特纳公司(Turner Corporation)为美国建筑市场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在澳大利亚,其子公司雷顿集团(Leighton Group)为建筑市场规模最大的公司。截至2006年,豪赫蒂夫共5家法人子公司,总员工42000人。其中除豪赫蒂夫机场公司(Hochtief AirPort)主要涉足机场管理领域外,其他四家的经营范围全部为建筑领域项目策划、融资、建筑施工和运作。近年来,完成众多大型建筑施工项目,如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迁移工程、新雅典国际机场、德国第一座核电站等。

  二是旭普林公司(ED. ZUBLIN AG)。旭普林公司成立于120多年前,是德国土木建筑及环保工程界最大的承包商之一,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拥有七万多名员工。业务范围涵盖了工程及建筑行业的所有领域,如建筑、环境保护、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地铁、轻轨等各类轨道交通、新能源、水利、港口、公路及桥梁等。在环保工程方面,业务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水、固、土、气领域。其在土壤、地下水修复及土壤、气处理方面有着三十多年的修复净化的总承包服务经验,共完成了两千多项成功案例,是全球场地修复市场的领导者。

  (未完待续)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装配式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