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资讯

叶明:认清我国建筑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用“产业”思维擘画未来!①

发布时间:2021-07-26    

image.png

  专家简介:

  叶明,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副会长,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

  本网记者:建筑业是行业,还是产业?这个问题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问题。但是,我们注意到,业界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诠释,始终是处于模糊或混淆的状态。您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

  叶明: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国建筑业由于受到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业划分,以及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影响,而且在建筑业的定义上又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由此造成了概念的相互混淆。按照通常定义的说法,狭义的建筑业主要包括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筑、建筑安装和装饰装修等行业,属于行业的范畴;而广义的建筑业则涵盖了与工程建设相关联的所有企业和生产活动,反映了建筑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全产业链和全系统空间,应属于产业的范畴。对于建筑业这两种不同的理解或定义,有其历史形成和政府取向的原因,但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发展路径和发展观,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网记者:请问您如何看待由于整个行业缺乏“产业”思维,造成了目前的建筑业大而不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协同水平不高、产业组织碎片化、建造方式粗放、组织方式落后、价值链断裂等突出问题?

  叶明:这些迹象表明,我国建筑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路径的依赖,同时也表明建筑业的发展进入了必须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关头。此时,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行业”思维方式和发展路径的弊端,从“产业”的视角和思维,深入研究我国建筑业的一系列根本性认识和内在规律问题,这对于探索我国建筑业转型升华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网记者: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对此您有何解读?

  叶明: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的根本保证。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注重“产业”发展问题,要从传统的“行业”发展路径中摆脱出来,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必须要从产业发展入手,紧紧抓住产业的“牛鼻子”,拉动产业链的各环节协同起来向前走,才能真正实现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问题,也是一个产业经济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新生态和新动能,而且也是关系到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关键所在。

  本网记者:我国建筑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请您具体谈谈。

  叶明:我国的建筑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具体反映在外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首先,设计原创能力不足。由于设计体制机制落后等原因影响,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与国际最高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体现在设计原创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国内一些重大的标志性的新建筑工程也不得不依靠国外设计,如国家歌剧院、“鸟巢”、“水立方”、北京新机场、上海中心等,无一不是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其次,施工技术水平低。尽管我们自主施工完成了“中国尊”等国内所有的超高、超大、超难的工程项目,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技术含量低,还多属劳动密集型工程,依靠的是人海战术,而非技术密集型工程,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多数都是从国外引进,而非自主研发。再次,工业化程度低。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建筑工业化开始在欧洲发达国家蓬勃发展。我国由于巨大的建设需求使得建筑企业没有时间与精力来开展建筑工业化的技术科研,开发商也不愿意使用不成熟的建筑工业化技术。经历了上世纪不太成功的尝试之后,直到2016年,国家才开始正式大力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周福霖曾在几年前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当时中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仅为3%-5%,而欧美建筑工业化达75%,瑞典更是高达80%,日本也能达到70%。这意味着中国的建筑工业化程度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超过10倍。

  二是建筑质量与品质不高。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但是,中国房屋的实际寿命大多只有25—30年。相比而言,欧美等国家“百年老屋”随处可见,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为74年。虽然这不完全是质量问题,也和我们的规划和对未来的发展理念有关。但设计水平低、原材料把关不严、盲目压缩工期、野蛮施工粗制滥造、低价竞标偷工减料等问题,确实是造成建筑普遍短寿的主要原因。

  三是施工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在施工安全方面,我国与日本、德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每年均有600-700人死于事故,建筑行业都属于最危险的行业之一。由于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不足,用于安全教育、劳动保护、文明施工和现场安全的投入占比方面,中国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近年来,群死群伤事故频发,死亡人数也突破了800人,说明我国的建筑施工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安全监管仍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四是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低。在上世纪末,中、美大型建筑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是非常巨大的。中建集团作为我国建筑业企业中的佼佼者,无论是企业规模、技术力量还是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均居全国领先地位。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建集团海外业务发展与集团行业地位并不相称,在国际化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工程设计领域,国际工程设计业务营业收入较低,ENR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25强排名未上榜,设计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工程承包领域,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海外营业收入占比7.5%,而德国豪赫蒂夫、西班牙ACS、瑞典斯堪斯卡等企业均在79%以上。在国际资源配置方面,海外员工人数同国际化程度较高企业对比来看相对偏少,是西班牙ACS海外员工人数的6%,人才以及资本、研发等资源已成为制约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瓶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虽然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是,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全行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仅相当于美国的7.4%。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其他行业劳动生产率相比,均处于偏下的水平。由于劳动生产率水平长期偏低,加之由于流动资金不足,企业不得已大量向银行贷款,造成资金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企业其他方面的发展;工程款拖欠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也因此无法通过提高工资水平吸引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限制了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五是节能环保意识薄弱。由于我国以往的发展模式属于高消耗和低产出的粗放型生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和原材料消耗,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建筑行业更是如此。建设领域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目前我国每年生产了超过世界总产量一半的水泥和钢材,同时也消耗了全球近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有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建材相关能耗达到了社会总能耗的49.5%,建筑垃圾占整个社会垃圾的45%。

  近年来,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建、改建、扩建了大量建筑,且由于中国建筑的使用寿命远远短于先进国家水平,拆除旧建筑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预计2020年将产生建筑垃圾26亿吨。海量的建筑垃圾既造成巨大浪费,也埋下了污染和安全的隐患。

  我们的建筑垃圾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旧建筑拆除产生、新建筑施工产生以及建筑装修产生。从2017年我国建筑垃圾的构成分布来看,旧建筑拆除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占建筑垃圾的58%,新建筑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占36%。由此可见,建筑物的拆除阶段和新建筑的施工阶段是建筑垃圾的控制关键点。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很多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已经高达90%,韩国、日本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甚至高达95%以上。而我国建筑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足5%,差距非常巨大。

  本网记者:感谢叶秘书长接受我的采访。与发达国家比,差距确实可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转型尚未成功,同仁仍需努力!今天先谈到这,下次请您再继续为行业释义解惑。感谢!

image.png

  本网记者与叶明合影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装配式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