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家论坛>专家观点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中国新型住宅工业化的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16-08-05    

刘东卫,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东卫,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一直致力于住宅建设的科技攻关工作,从二十年前的国家九五小康住宅到当前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的保障性住房工业化项目的科技攻关,在推进中国住宅工业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刘东卫博士致力于可持续建筑和住宅技术的研究。譬如,在住宅建设领域着力长寿化住宅技术的研究,为了确保住宅不因装修而影响其使用寿命,有别于建筑师的一般关注点,他倡导建造房屋时不将管线埋在墙里,让装修告别“凿墙运动”。

在刘东卫博士的推动和呼吁之下,可持续建筑和长寿化住宅技术的研究,在科研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最近,由中日两国合作的“百年住宅项目”中的首个示范项目——绿地南翔葳廉公馆于2013年12月在上海正式亮相。作为中国百年住宅建设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东卫博士带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项目团队为该项目的进行提供了大量的研发和技术支持。提及这一项目,刘东卫博士说:“百年住宅示范项目将克服以往住宅所普遍存在的使用寿命短、能耗大、质量通病严重和二次装修浪费等问题。”

多年来,刘东卫博士潜心研究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住宅工业化发展经验,对于我国的住宅工业化,他一边报以热切的期望,一边也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他说:“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建设来看,我们国家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和住宅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5月5日,本刊对刘东卫博士进行了专访,来听听他对住宅工业化的看法。

国内对住宅工业化存在认识误区

城市住宅:无论是各级政府、建筑企业还是科研设计单位,现在对住宅工业化问题都比较关注,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您认为目前我国住宅工业化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刘东卫:现在住宅工业化确实比较热门,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也组织了很多研究课题来推动住宅工业化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学术研究界以及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的参与热度也都被带动了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住宅工业化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无论是对住宅工业化的认识、各界的参与度以及技术发展水平都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欧美和日本这些住宅工业化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住宅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城市住宅:那么,您认为目前我国住宅工业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刘东卫:主要还是认识上的问题。不管是政府机关也好,设计单位也好,还是房地产企业,其实大家对“住宅工业化”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和明确的认识,甚至在学术上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和争议,这可能会对这个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误导。认识的误区主要包括四点。

首先,把住宅工业化等同于主体或结构的预制化,或者说是装配式住宅,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概括地讲,在国际上,住宅工业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主体结构的工业化,二是内装的工业化。比较来说,主体的工业化比较容易实现,这也是国内主体预制件产业比较火热的原因。内装工业化这一块,即装配式的卫生间、厨房、地板、各种管线等,这些产品的生产和组装不仅涉及的产业领域广泛,而且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也比较多,因而在国内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应用范围也比较小。

发达国家对住宅工业化的定义是“通过现代经营理念、准备和保证,来寻求和找到适合于建筑施工的技术进步的最佳条件”,“所谓建筑生产的工业化,就是要用工业性的方法,将其他制造领域已经应用并成熟的工业技术应用到建筑业中”,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国外对住宅工业化的定义和范围是很宽泛的。目前,很多人对住宅工业化的认识仅局限于主体结构,甚至仅是部品的预制,这是非常片面的。

其次,单纯说主体工业化,现有认识也有所偏颇。住宅工业化不仅包括混凝土的工厂化,也应该包括钢结构的工业化,这也是建筑工业化的另一大方向。

第三,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技术和生产方式做住宅产业。这就意味着,工业化不一定局限于构件必须在工厂生产,比如现场做预制件,这也是工业化。住宅工业化应该是一个多元和多类型的范围及理念,比如,日本的住宅工业化,就多采用复合工法,即预制件和现浇结合的模式。

最后,国内的预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制化。比如说梁板柱,国内常见的现象是这些基本采用现浇,仅仅实现外挂墙板、阳台等部品的工厂预制,这与真正的预制化还有很大的距离。

城市住宅:除纠正认识误区之外,推进住宅工业化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刘东卫:比如各种技术标准的设立,这也是非常关键的,总体来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推动住宅工业化的发展。一是政府、科研部门应该从理念上注重住房建设的工业化,认识上达到高度是开展工作的前提。二是推动住宅工业化标准的建立。标准化工作要结合工业化建造技术的实施,其实工业化建造技术就是在项目上找到合适的结合点。三是建立住宅重点部品部件的认证、采购、供应体系,基础性的工作得以保障才能推动整体性工作的开展。四是组织实施一些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的示范工程,以积累实践经验。认识和理念的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技术问题,如果技术不成熟就大规模地推广实施住宅工业化,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

北京雅世合金公寓

可持续的住宅工业化技术

城市住宅:为推进住宅工业化发展,标准院做了哪些研究工作?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近期的成果?

刘东卫:标准院立足于国家工业化的重大课题和挑战,研发实践非常多,如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保障性住宅工业化科技攻关项目,正在主编《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范》。2012年标准院担纲编制的《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由住建部对外公布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地方公租房甚至商品房都借鉴了设计方案的理念,我们主编的《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也已由住建部正式发布,于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该导则从技术、政策层面,明确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星级标准的原则和指标体系,为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提供了建筑技术指导,将作为保障性住房绿色标准的依据。今年2月,住建部发布了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这个规程是标准院历时七八年才编制完成的,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同时,我们还承担着关于住宅工业化的很多相关课题。

就我个人来说,我目前比较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工业化理念和技术,这也是欧美和日本住宅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经验。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发生了两起房屋倒塌事件,这暴露了目前国内建筑的使用寿命问题。无论什么类型的房子,都不能仅看建造完成后的短期状况,还要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的使用情况,也就是说要建可持续发展的住宅。我一直在进行住宅长寿化相关建筑技术和设计的研究,近期进行的“中日百年住宅合作工程”也是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城市住宅:您认为我国住宅使用寿命普遍较短的原因有哪些?在您看来如何实现住宅长寿化的目标?

刘东卫:一方面,建筑和配套设备的老化,设计和建造质量原因占到了一半左右;另一方面,城市的改建、开发商利益等社会原因也占了一半。生产方式、居住方式、维护使用方式都会造成很多影响,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现有的建筑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来讲是不能保证最基本的居住品质和质量的。

我认为,要实现住宅长寿化的目标,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主体和装修管线完全分离;二是让主体结构更耐久,实现耐久性设计;三是实现内装设备和管线设计的灵活、便利。当然,这样的建造会增加5%~10%的成本,但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方式,如果增加5%~10%的建造成本,可以使得房子的使用寿命增加几十年,这样投入和产出还是很值得的。

城市住宅:您说的“居住方式以及维护使用方式”主要是指什么?

刘东卫:比如之前宁波坍塌的房子,导致坍塌的原因除房屋本身的质量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隐蔽的原因就是住户在后期装修时不同程度地损坏了房屋的主体结构。传统建造模式下,房屋所使用的各种管线是埋设在墙体和地层里,随着家庭生活、人口、不同时期功能需求的变化,导致在装修时不得不对墙体、地面“开膛破肚”,这个过程势必影响到房屋结构,进而影响房屋的使用寿命。同时,二次装修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这也是建筑业未来发展所要摒除的。因此,我现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建造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实现质量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内部空间转换的机动性、维护更新的便利性,提高住宅的舒适度,提升居住品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推行住宅工业化,工业化不仅表现在生产方式的转型,更是对住宅品质的提升,这才是以人为本。

我本人参与了很多类似的项目,比如北京雅世合金公寓。另外前面提到的“中国百年住宅”建设项目,这是中日合作的示范项目,开展中国百年住宅建设的技术研发及示范建设工作。标准院作为该项目的研发设计支持单位,开展百年住宅专项技术的攻关。这个项目是以可持续居住环境建设理念为基础,力求通过建设的工业化,全面实现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具体来说,该项目以SI住宅设计理念为引导,全面采用中国百年住宅建设技术体系,解决了传统住宅中普遍存在的“短命”问题,将能有效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适用性。

保障房建设是推动住宅工业化的一个契机

城市住宅:“十二五”期间政府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有人认为这是推动我国住宅工业化不可错失的良机,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刘东卫:保障房建设确实是推动住宅工业化的一个契机。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如果单纯依靠房地产开发商主动推动住宅工业化,还是缺少经济动力的,这就需要政府实质性主导建造的全过程。以保障房实施住宅工业化,给市场一个示范效应,攻关落地关键技术,让企业认识到住宅工业化的好处,他们才会做出转变。

城市住宅:有些地方政府对保障房的住宅工业化制定了一个比例要求,如北京市规划委标办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北京市保障房项目已经部分实现了每栋住宅主体结构中的外墙、楼梯、隔墙共计30%左右的工业化。您是如何看这个装配化率的?

刘东卫:这种硬性的工业化率其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工业化率的计算标准;其次,现在相关的技术其实并没有成熟,比如如何更好的解决防水渗漏问题,就我所知,目前最好的胶水是从日本进口的,但也只能保证15年的粘合时间。另外还有一个人工问题,工业化住宅的建设技术、工艺、设备、施工程序等与传统不同,这就需要一批懂得专业技术和工艺的工人,这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可见,不能简单的以装配化率来衡量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是一个综合产业链,涉及的面广、点多,需要我们以实干的精神逐步推进,可以说,中国住宅工业化的路还很长。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装配式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